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走进天津医疗志愿服务团队:这群好医生 把健康送到百姓家门口

内容提要: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义诊、流动眼科诊所在光明大巴接诊、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挽救生命……市眼科医院光明大巴开展志愿服务。市胸科医院志愿者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市一中心医院为群众进行脑卒中筛查。本版图

内容提要: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义诊、“流动眼科诊所”在“光明大巴”接诊、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挽救生命……

市眼科医院“光明大巴”开展志愿服务。

市胸科医院志愿者进行心肺复苏培训。

市一中心医院为群众进行脑卒中筛查。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天津北方网讯: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义诊、“流动眼科诊所”在“光明大巴”接诊、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挽救生命……我市卫生健康行业开展多种多样便民、惠民医疗志愿服务,走到基层走到百姓身边送健康。随着中国志愿者联合会医疗健康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在我市成立,将培育专业医疗志愿服务人才,满足百姓健康需求,让志愿精神之花成为我市卫生健康行业更加亮丽的“风景”。

市眼科医院

“光明大巴”“健康快车” 医疗专家免费诊疗

市眼科医院有一辆“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光明大巴”。“光明大巴”载着医疗志愿服务专家和先进仪器设备深入社区乡村、单位学校、养老院、建筑工地等,开展免费义诊咨询、送医送药、扶弱助残、扶贫助困等公益志愿服务。

“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团队的组建可追溯到2006年,为了以优质志愿服务打造百姓身边“流动的眼健康管理中心”,该院投资建造了配置有高技术水平、高精尖设备的“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同时配备的团队医务人员均为注册志愿者。近20年来,凭借直通车配置的先进检查设备,提供筛查、诊断、治疗等持续性诊疗服务,真正成为百姓身边的“流动眼科诊所”,服务覆盖京、津、冀、晋、陕、豫、蒙、湘等省区市。

“光明大巴”来到我市宝坻区南仁浮村时,村民一大早就赶来排队等候。大巴车一到,专家志愿者顾不上休息便展开忙碌的义诊,当天为近百人进行了细致的眼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发放药品及指导大家科学用药,并为村民讲解用眼护眼科学常识。

“光明大巴”千里迢迢开进湖南韶山义诊时,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早早等候在现场。信息登记、测视力、综合验光、测眼压、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眼底检查等,专家志愿者不厌其烦地为乡亲们讲解。乡亲们说:“韶山毛主席故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参观游客,而开着大巴车千里迢迢来义诊的还是头一回看到,天津市眼科医院专家们的奉献精神太让人感动了。”

据统计,“光明大巴”至今已累计行程9万余公里,免费眼科检查、验光18万余人次,发放眼科科普材料17万余份,赠送药品、修理清洗眼镜4万余件。参加医疗志愿服务的专家志愿者经常刚下手术就上车,在车上或者服务区用餐就是为了能节省时间多给一个人做检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眼健康需求。

2012年—2013年,该院受原卫生部委派参加“中华健康快车光明行”活动,派出最顶尖的专家组成志愿者团队,协助健康快车开展公益诊疗。

健康快车是一列专门无偿为全国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的“火车眼科医院”,包含病房、检查、手术车厢及先进的眼科医疗设备等。该院医疗志愿者先后赴广西玉林、宁夏银川、福建龙岩、河南新乡、广东韶关等5站,累计服务17个月,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6204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我市市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医院、和平区区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医院,该院成立“青少年近视防控宣讲志愿服务团队”,拓宽志愿服务参与渠道。

志愿服务团队深入中小学进行视力筛查,通过眼部健康检查、电脑验光等全面精准评估学生眼部健康,为每名学生建立眼部健康档案、视力发育档案,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志愿服务团队还发挥眼科专业优势,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线上、线下青少年近视科普大讲堂,深入学校开展眼健康科普宣传。在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志愿者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课间望远操”缓解眼部疲劳,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在滨海新区塘沽草场街小学,志愿者给学生介绍眼睛构造知识、爱眼护眼方法,还带着学生练习视觉训练晶体操锻炼眼肌保护视力。

市胸科医院

普及心肺复苏技能 急诊医护“变身”志愿者

“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倒地又呼之不应时,首先要判断其是昏倒、睡着、喝醉还是心脏骤停……”医疗志愿者一边介绍,一边利用“模拟人”演示宣教,“我们可以采取‘轻拍重喊’,判断意识,观察胸廓起伏,同时用触摸颈动脉的方法,来快速判断……”

“一旦确定出现心脏骤停,要立即开展心肺复苏。”医疗志愿者继续介绍并示范动作要领,“跪在患者身体一侧,保持双膝同一水平,成人选取两乳头连线中点,用手掌根对准这个点,双手交叉、十指紧扣,以每次5厘米左右的深度、100至120次每分钟的频率实施按压。”

这是市胸科医院急诊科开展的心肺复苏急救医疗志愿服务项目,日前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了一场培训。急诊医护人员“变身”医疗志愿者,介绍、示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现场群众聚精会神地聆听、观察,纷纷上手在“模拟人”身上操作实践。

“手臂夹紧,双手交叠垂直于地面,腰部用力,眼睛直视患者,万一恢复意识马上停止。”“人工呼吸时要捏住鼻子,包住患者的嘴,以防气体泄露。”医疗志愿者逐一指导、检查操作过程和动作,确保每个人都准确掌握要领。

参与培训的刘先生深有感触:“如果不懂急救就只能打120,本来是可以及时救过来的一个生命,也许就错过了最佳时间。”张女士也对自己掌握的技能信心满满,她说:“今后真的遇到特殊情况,相信我也有能力、有信心帮助别人。”

该项目负责人、市胸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李昭颖介绍,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例,70%以上发生在医院之外,而院外救治成功率均不足1%。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治时间只有4分钟,在4分钟内及时进行正确急救,患者将有接近50%的概率抢救成功。我市通过打造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点的救治体系,实现院前院内患者救治无缝对接,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出现拐点,但只有30%左右的患者通过院内急救获益,仍有70%患者未能进入院内治疗体系。

“第一目击者能否快速实施心肺复苏术是影响救治成功的关键,做好心肺复苏技能、胸痛相关知识科普推广十分重要。作为心血管专业的医务人员,虽然日常救治工作繁重,但大家都愿意投身医疗志愿服务,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李昭颖说,“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140余次面向专业人员及群众的培训,接受培训人员已达5000人次。这中间包括对基层社区医技人员进行基础心肺复苏培训,还与众多企事业单位、基层派出所、乡镇政府、学校等开展长期合作,对群众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心血管疾病科普及义诊。”

李昭颖介绍,为了解决心肺复苏急救培训项目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等问题,2023年团市委、市文明办、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发起了“成‘救’‘心’生 健康中国青年行——心肺复苏科普志愿服务暨AED除颤仪捐赠项目”,在人员密集场所捐赠AED心脏除颤仪,同时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心脏除颤技能。全市28家三甲医院胸痛中心100名质控专家组成心肺复苏百人科普专家库,创建4500余人的心肺复苏科普志愿者导师团队,打造“科普志愿者+科普网点+急救设备”多脉络同步推进的结构化心肺复苏科普宣传体系。

2023年,“成‘救’‘心’生”项目在全市范围内累计开展350余场心肺复苏科普培训活动,累计推动AED捐赠及布置200余台,覆盖全市16个区的青年之家、希望小屋、希望小学、希望工程实训基地、村镇卫生室、爱心企业、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等,心肺复苏技能推广实施覆盖超5万人。

“医疗志愿服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举办心肺复苏技能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人都能补上急救教育这一课,使意外来临时人人会施救、人人敢施救,最大限度挽救生命、降低伤害。”李昭颖说。

市一中心医院

卒中防治下基层 组建医务人员志愿团队

2019年,为降低脑卒中发病后的致残风险和程度,减少因病造成的家庭负担和社会风险,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百万减残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市第一中心医院作为该项目在我市的基地医院,神经内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积极组建100余人的卒中防治志愿者服务团队。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在天津志愿服务网注册,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免费为患者进行筛查、义诊及健康指导,达到提高服务人群卒中识别能力、降低卒中致残率的效果。

团队负责人、该院神经内科主任汪志云介绍,卒中防治志愿者服务团队不仅与南开区王顶堤医院、水上公园医院及静海区杨成庄乡医院、独流镇中心卫生院建立了长期志愿服务关系,还基于医院、社区、学校、养老院等积极开展多方位宣教及义诊,近5年来累计免费筛查患者28000余例。

“近年来农村脑卒中患者增加明显,因此我们在志愿服务中特别强化了乡镇高危患者的宣教管理,可村民日间需要劳作,很难抽出时间为自己及家人进行体检。以静海区为例,为了保证更多患者能够从项目中受益,我们把志愿服务时间往前提,每次都是5时左右从医院出发,保证6时至8时开展筛查及健康指导,不耽误村民下地干农活。”汪志云说。

每次在静海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前来咨询的村民都络绎不绝。志愿者会为村民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检查颈动脉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后的结果统一汇总到专家处,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调整当前的服药剂量、方式。筛查出的卒中高危村民,志愿者会逐一建档,分析并详细讲解高危风险因素干预方法,引导村民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控制“三高”。

科普宣教是每次志愿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志愿者会给村民深入讲解卒中识别、治疗、预防知识。“你看,这里就是血管的‘十字路口’,这里堵塞了可能就会出现脑梗塞等情况。”志愿者会在纸上画出简易图示,让大家能够直观看到血管位置,更快地了解脑卒中发病机制。

汪志云说,在医院看病治病只是点对点,发挥医务人员专业特长做好志愿服务更能发挥医疗资源效能,不仅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宣教让“重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科学防治理念深入人心。

成立培训基地

培育专业医疗

志愿服务人才

去年年底,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市眼科医院成立“关爱健康”医疗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并同时成立“天津市眼健康志愿服务队”。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董俊山表示,医疗志愿服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成立医疗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就是要培育专业的医疗志愿服务人才,为有需要的人做专业的医疗志愿服务。

市眼科医院党委书记王春革表示,高素质的志愿服务队伍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医疗志愿服务培训基地的落成,同时依托“天津市眼健康志愿服务队”,将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市医疗健康志愿服务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队伍能力,用更好的方式做好眼健康服务。今后,该院将继续跟红十字会、残联、慈善协会等相关机构合作,重视老少边、对口帮扶等地区的群众眼健康,助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画出志愿服务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同心圆。

市卫生健康委

关爱健康

志愿助力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卫生健康行业人文关怀的重要表现。市卫生健康委一直要求全市卫生健康行业立足岗位、发挥专长,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特别注重向民问需、向内挖潜,主动创新志愿服务方式、主动拓展志愿服务内容,以“你点单、我服务”的形式开展义诊咨询、社区健康帮扶、基层医师培训等。

我市卫生健康行业各单位筛选出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效果佳、富有爱心的医疗专家人员,组建、开展了一大批有特色、有亮点、有实效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聚焦某个领域、某个方面发挥专业所长,进乡村、进社区、进基层解决患者实际困难。其中包括“天津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走基层送健康志愿服务队”,市眼科医院、市口腔医院把健康送到百姓家门口的“健康直通车”,市胸科医院急诊科以面向大众开展心肺复苏培训为切入点广泛宣传胸痛相关疾病知识,还包括全市各医疗服务机构在门诊、大厅等位置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

每位参加志愿服务的医务人员凭借精湛医术、带着医者仁心,耐心认真地为前来就诊的群众检查身体,悉心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健康咨询,并就健康生活方式、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治疗等进行现场健康科普宣传和指导。一大批志愿服务队伍影响逐渐扩大,广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今后,全市卫生健康行业将继续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从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志愿方式、强化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让志愿服务精神成为引领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价值坐标。统筹协调全市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团队整体素质。建立健全专业项目服务队,回应百姓健康关切,满足“点单”需求。发挥“人民满意的好医生走基层送健康志愿服务”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形成卫生健康行业志愿服务“一院一品牌”。发挥中国志愿者联合会医疗健康志愿服务培训基地作用强化人员培训,为志愿服务活动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

“医疗志愿服务基本出发点就是感恩、报答、分享、奉献,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者将继续用专业和智慧‘浇灌’志愿精神之花,满足百姓对健康的渴望。”该负责人表示。(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24/05/06/056153091.shtml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