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志愿者”协同共铸乡村文明共同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的灵魂就在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的形成来自社会各界和村民一起的努力,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中移风易俗、成风化人、久久为功。
“社工+志愿者”协同共铸乡村文明共同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的灵魂就在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的形成来自社会各界和村民一起的努力,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中移风易俗、成风化人、久久为功。在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精神引导下,黄冈市现代社会组织研究中心负责的黄冈市妇联“爱的接力”——妇儿公益服务志愿者支持项目坚持以社会工作者带动志愿者服务,以“社会工作+文化扶贫”为工作手法,推行志愿服务合作治理道德教化工作模式,协同项目所在地的绿杨乡政府及丁山村、朴树村村委会,链接浠水当地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体和乡贤代表,充分调动村民的现代文明意识与文化脱贫增能内生动力。项目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共铸乡村文明共同体,同时也强化增能赋权效果,激发了妇儿公益服务志愿者在参与乡村振兴中的积极能动性,提升了志愿者服务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社工+志愿者”协同参与文化扶贫。
丁山村注重在外人士“凤还巢”的作用,通过链接绿杨乡卫生院等机构的志愿者资源,进一步调动优秀人士、社会爱心人士、浠水县老年人协会、浠水县诗词协会、县楹联学会等组织妇女志愿者群体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于12月21日举办了文艺下乡“新农村采风”活动,浠水县共计近100名摄影家、画家、书法家来到该村深入田间地头、农舍家居、库区等美丽乡村建设第一线,采取分享文艺作品、乡貌素描、书写春联、文化座谈等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形式下乡送文化知识,创作出一大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也培育熏染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是强化志愿服务文化扶贫道德教化功能。
项目所在地部分村民红白喜事惯于大操大办,导致农民负担较重、家庭经济紧张,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人情“枷锁”沉重,也让农民吃不消。为此,项目社工联动志愿者,支持村委把文化扶贫作为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利用两个村的文化墙,协同志愿者上门走访,协助村民办丧事、用身边事教育村民等方式,比如11月21日,丁山村展开了一场以留守妇女志愿者为主体的“精准扶贫献爱心,真情关爱暖人心”爱心活动;朴树村注重用绘画艺术性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在培训留守儿童的艺术能力的同时引导志愿者培育儿童爱家爱父母的情怀与立德树人,从而有针对性地将现代文明新风引入到村里,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正确婚丧观和弘扬中华孝道。
三是以小康农民讲习所宣志愿服务乡风文明。
项目设立“小康农民讲习所”,搭建了志愿者服务协会、妇女创业互助合作小组等5支组织,通过项目社工、专家学者、村民,宣政策精神、传乡风文明、讲小康故事、授致富故事。同时,建立正面激励机制,探索推行乡村志愿服务积分计划,丁山村评选“乐观老人”“致富老能手”“和睦老夫妻”“卫生标兵”等,对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方面做出表率的模范家庭和先进妇女志愿者典型进行表彰,让德者有得,并宣讲妇女先进典型的事迹,鼓励促进村民之间文明进步的攀比,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小山村、进入农民的日常生活。
(黄冈市现代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董社工 张社工 王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