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打通“最后一公里”,131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年内升级

今后在家门口就可以就近参与志愿服务了!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今年,市政府将推进完善131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功能的实事项目,实现全市全部231家社区志愿服务

今后在家门口就可以就近参与志愿服务了!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今年,市政府将推进“完善131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功能”的实事项目,实现全市全部231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全部达标。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260万人,注册率达到9.43%,志愿服务组织数达到2.2万余个,志愿服务项目达到11万多个,上海目前已成立区和社区志愿服务中心231个,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直属志愿服务总队102支,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114个。

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较强,有86.8%的受访市民表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超过九成的志愿者也表示会继续参与。“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理念,在上海已蔚然成风。

市文明办主任、市志愿者协会会长潘敏表示,近年来,上海的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大力推进,但也还存在一些现实的挑战:注册志愿者活跃度有待提高,精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整合各类资源、培育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顺应“互联网+”趋势的工作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要发挥志愿服务中心的枢纽功能,构建基层志愿服务网络。”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认为,志愿服务项目需要进一步对接市民需求,项目孵化与市民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志愿服务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提升志愿服务中心功能,将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进一步精细化。

目前,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全市覆盖,在管理模式上以自主管理为主,呈现多元化趋势,通过完善供需对接、注册认证、项目孵化、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团队培育、指导监督、激励保障、文化建设等九大功能,成为以服务民生为宗旨的系统性、集成性、交互性的志愿服务终端平台。打通促进社会共治共享的“最后一公里”,为市民群众就近参与和乐享志愿服务搭建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平台,将有效促进本市志愿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志愿服务真正扎根社区,精准对接需求,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到百姓心坎上。

据了解,今年针对131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评估工作将围绕8个指标展开,具体体现为11项内容、36条标准,实施分类分层推进。按计划,本市将于4月底前完成59家基本达标单位的复评工作,7月底前,完成全年包括11家区级中心在内的131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评估验收和抽查复查工作。同时,针对去年优质达标的100家单位,本市将开展“创新、创优”评选,巩固成果,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编辑:hcf 审编:gch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