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熊猫妈妈”侯蓉:说大熊猫野化放归取得成功为时尚早
人民网成都4月28日电(朱虹)27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首次对外发布大熊猫野化放归成果,受到媒体关注。从2008年在四川都江堰建立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研究中心,到2014年开展了相
人民网成都4月28日电(朱虹)27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首次对外发布大熊猫野化放归成果,受到媒体关注。
从2008年在四川都江堰建立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研究中心,到2014年开展了相关的圈养大熊猫野化训练研究工作。一直以来,关于基地在野化放归方面的成果,外界少有获悉。但一个月前,大熊猫“和盛”的非正常死亡(受到不明动物攻击而发生感染死亡)引发了大众讨论,基地决心对野放成果进行发布。
发布会后,本网记者对同样备受关注的“熊猫妈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进行了专访,她坦言,有如此多的网友、“猫”粉(大熊猫的粉丝)以及科研人员关注大熊猫野化放归是一件好事,这是对科研工作的鞭策。但我国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放归野外的圈养个体数量尚少且尚未产仔,现放归个体更未在种群、物种和生态系统水平上产生可衡量的保护效果,因此说大熊猫野化放归已经取得成功还为时尚早。
“让大熊猫回归自然才是一切努力的终极意义。与熊猫相伴,也是为了送它回家,回到真正的家。”侯蓉说。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正在树上攀爬玩耍的熊猫。(朱虹 摄)
人民网:网上有质疑称,“人工辅助软放归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是不科学的,是不能让熊猫达到摆脱圈养习性,达到真正适应自然的目的,您怎么看?
侯蓉
:大熊猫野放,到底该不该有人的辅助?首先,充分吸纳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我们通过充分借鉴国内外野化放归研究成果,进而选择了风险相对较低的方法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
其次,在借鉴了国外黑熊人工辅助软放归方法的成功经验后,意识到人工辅助软放归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风险,并且容易解决野外监测面临的难以更换项圈电池等问题,同时动物一旦发生疾病等意外情况,具有相对容易实施救助措施等优点。加上黑熊属于大熊猫的近源种,借鉴其成功的野放经验是必要的。
公众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是,人工辅助软放归,不是人去教熊猫如何吃竹子、爬树、采食,而是给幼仔提供更多野外生存学习的机会,让其培养出圈养条件下难以展露出的、天性使然的野外生存能力。同时在野化训练场学习的过程中,必要时研究人员提供紧急救助,以减少野外放归的风险。
根据目前的野放研究进程来看,对大熊猫的辅助或许是一时,也可能是一生。但根据黑熊人工辅助软放归的成功经验,一旦第一代成功,实现野外繁殖的第二代就不再需要人工辅助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放归指南中指出:“放归必须以在种群水平、物种水平或生态系统水平上产生可衡量的保护效果为目标”。根据这一放归目标,决定了大熊猫的野化放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无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功。
人民网:对于“和盛”的死亡,很多公众难以接受。那么,野化放归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侯蓉
:一般而言,圈养动物放归野外面临的风险较大,圈养食肉动物放归野外后存活率仅为32%,而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更是一项高风险研究项目。对于“和盛”的死亡,基地深感痛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和盛”的死亡,我们在充分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今后的野化放归工作。
从已有的结果看,采用圈养出生母兽培训幼兽,其野化放归风险很高。因此,对圈养大熊猫的野化放归研究,为达到最终的保护目标,关键要解决圈养母兽所繁殖幼兽的野化放归问题,同时需要寻求新的途径解决野化放归个体连续监测难题。对于生活于多代圈养条件下的大熊猫,其野化放归目前并未建立成熟的技术和方法,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
但我们还要了解的是,野生大熊猫在外生存有一定的风险,这意味着不管采用任何野化放归训练的圈养大熊猫只要在野外生存,同样也具有可能死亡的风险。这也正是,眼下我们选择在必要时研究人员提供紧急救助,以减少野外放归风险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