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人微光到星河璀璨——记“允功志愿服务队”带头人王允功的初心之路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明社区,活跃着这样一位古稀老人:他是居民口中随叫随到的万能修,是孩子们念念不忘的爱心爷爷,更是用行动点燃百人心火的志愿火炬手。几十年来,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明社区,活跃着这样一位古稀老人:他是居民口中随叫随到的“万能修”,是孩子们念念不忘的“爱心爷爷”,更是用行动点燃百人心火的“志愿火炬手”。几十年来,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从资助失学儿童、义务打扫公厕、修理小区楼梯扶手、无偿为居民修理管道,到组建志愿服务队,带动社区上百人投身志愿服务,只要有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他叫王允功,一位有着50余年党龄的退伍老兵,用30载光阴书写了从个人善举到团队奉献的动人篇章,让“帮助别人,没有理由”的口头禅成为照亮社区的精神灯塔。近年来,王允功先后荣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优秀共产党员、胜利油田老有所为模范、传递正能量模范,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共产党员,东营市四星级志愿者,“山东好人”,山东省“城市社区榜样”等50多项荣誉。
一人先行:以平凡善举叩响初心之门
“搬到这里第三天,我就闲不住了。”回忆起2013年入住锦华七区的场景,76岁的王允功眼神清亮。当时,看到单元楼走廊地面坑洼、扶手锈迹斑斑,他抄起自家装修剩下的水泥,带着砂纸、油漆就上了阵。5天时间,11层楼的扶手被打磨一新,凹凸地面被一一抹平。他还把手机号贴在楼宇门上:“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照顾老人、孩子的,或者是家里的水电气暖需要简单维修的,都可以找我帮忙。”
后来,他发现小区公厕卫生很差,就找到物业申请义务打扫公厕,自费购买了多种工具和洗涤用品。为了清除垃圾、修复倒塌的便池隔板,在厕所忙活了半个多月。5米高的墙,他就爬上梯子,用清洗剂、抹布彻底擦出来。公厕的蹲坑和小便池,又脏又臭,但他全然不顾,跪在地上,用钢丝球擦拭便池的污渍。“公厕干净了,居民满意了,我也开心了。”王允功满脸喜悦。
王允功的凡人善举不胜枚举。2019年8月,受台风“利奇马”过境影响,东营大暴雨来袭。70岁的王允功一直奔走在防汛前线,和大家一起准备物资、放置沙袋、检查排水设施、通知各户做好防汛准备、升起电梯谨防进水、连夜值班巡查、抢修排水。居民们在他的带领下,不等不靠,依靠自身的努力,有效做好防汛工作,小区四十多户地下室都未出现积水情况。面对大家的点赞,他说:“我做的事微不足道,只要水排出去了,大家都没事就好。”
自1997年起,他陆续自费资助失学儿童,在汶川地震、南方洪灾等重大灾害中捐款捐物,自费维修小区基础设施、居民家中管线等,多年来,累计投入善款达39万余元。2019年,他郑重地在遗体捐献(眼角膜)申请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希望百年后把光明留给人间,是我能做的最后一件事。”
星火成炬: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的温暖裂变
王允功的“小事”像一颗火种,渐渐引燃了社区的温情。
2014年,在他的带动下,居民自发成立“280爱心互助小组”,后来发展为以他名字命名的“允功志愿服务队”。2022年5月,全市首家以志愿者姓名命名的工作室——“王允功工作室”在锦明社区成立。王允功积极整合辖区内的志愿服务力量,先后组建了磨刀队、助老扶幼队、设施维修队等8个志愿小分队,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10次,服务从社区延伸到了中心城区、六户镇,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参与社区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成为社区治理主力军。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至135人,足迹遍布11个小区,累计修补道路42次、植树416棵、安装公厕扶手164个,成为社区治理的“红色引擎”。
工作室成立后,王允功服务热情愈发高涨。对于群众求助,他总是竭尽全力。今年大年初二,王允功一家前往淄博旅游途中,接到小区居民家中暖气管道漏水的电话。他当即决定自己坐公交车回东营,家人不放心,全家放弃行程返回,帮忙抢修管道。“王师傅为人太低调了,我感觉这种事太不可思议了!”抢修小组队员杨志泉说起王允功的故事难掩敬佩,“虽然成立工作室,但是有很多事情都是王师傅自己干的,我们常常是事后才得知。”
在王允功的影响下,老党员、在职职工、学生、退休工人等不同群体的居民纷纷加入到爱心事业中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前总觉得公益是‘大事’,跟着王叔才知道,修好一段路、帮独居老人通管道,都是实实在在的温暖。”队员刘希相感慨地说。
初心溯源:在感恩中践行党员使命
“小的时候家里特别困难,全靠左邻右舍接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回忆起那段岁月,王允功眼中泛起了泪花,“人要知恩感恩报恩,更不能忘恩啊!”自参军离开家乡后,每次探亲,他都会带上礼物和心意,看望那些曾帮助过自家的人。如今,这些人中还有两位老人在世,一位99岁,一位101岁,他每年都会坚持回乡探望。
当兵第一年,王允功每月只有6元钱津贴。为补贴家用,他省吃俭用,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月存5元钱,到1972年春节前夕终于存够了60元钱,本想寄回家让家人过个好年,可当他从报纸上得知雷锋的家乡人因自然灾害生活更困难时,他改变了主意:“小时候全村老少对我家关心帮助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当即决定把这笔钱寄给湖南雷锋的家乡。”
无独有偶,1997年,老伴也是在报纸上无意中看到寻找资助失学儿童的消息,对王允功说起此事。得知山东省夏津县李楼乡董仓村董焕芝、董焕丽姐妹俩因父亲患白血病失学在家,当晚,他与家人商量资助事宜,得到爱人和两个女儿的全力支持。第二天,他打电话向山东省妇联“春蕾”计划办公室正式提出申请,自愿资助失学儿童。截至目前,他和家人共资助了12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看到他们,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困境,是部队培养教育我成长。作为共产党员,我一直希望能为希望工程尽一份力。”王允功说。
从一人弯腰修补路面,到百人身穿红马甲穿梭街巷;从个人掏腰包资助儿童,到团队自筹资金改善社区设施,王允功用30年证明:初心是可以“复制”的——当一个人的热望化作一群人的行动,点滴善意终将聚成火炬,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正如王允功所说:“志愿服务没有终点,只要我还能动,就要做社区的‘永不生锈螺丝钉’。”
在东营,“允功”已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面旗帜。它见证着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坚守,更映照着一座城市“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文明底色。当135颗红心紧紧相连,我们看见:凡人微光,终成星河。
https://news.dongyingnews.cn/system/2025/04/22/0108680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