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正文

杨有光三十余载守护人字桥:桥立百年 守护一生

中新网云南新闻3月30日电(邓楚瑜)呜、呜、呜……10时许,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乡境内,沿着铺设于陡峭山腰的米轨上,一列拖挂数节货厢的内燃机火车从远处缓缓驶来,大山深处,火车汽笛声

中新网云南新闻3月30日电(邓楚瑜)“呜、呜、呜……”10时许,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乡境内,沿着铺设于陡峭山腰的米轨上,一列拖挂数节货厢的内燃机火车从远处缓缓驶来,大山深处,火车汽笛声刺破长空,将人们的思绪从现实拉进历史。

滇越铁路屏边县湾塘乡一段,火车行驶在铺设于半山腰的米轨上。李碧垚 摄

过大弯、穿隧道,火车以更慢的速度驶上人字桥——这座滇越铁路线最为重要的桁肋式铰拱钢架铁路桥,横跨于壁立千仞的峡谷之间,目光拂过,百年沧桑跃然眼前。

人字桥一端的值班室门口,杨有光以跨立站姿目送火车从桥上慢慢驶过,黝黑的脸上平静而坚定。34年来,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名年过五旬的苗族汉子与这座百年老桥,有着怎样的故事?

上桥后,他暗下决心

杨有光说,这辈子,他和人字桥的缘分早已注定。

1990年初夏的一天,屏边县民兵培训班实弹打靶成绩公布,百十号人的训练班出了两名“神枪手”——100米胸环靶卧姿射击成绩最好的两人,其中之一便是杨有光。

杨有光在人字桥上巡查。李碧垚 摄

杨有光的老家在屏边县和平镇木梳底村,家里有7个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三。在那个经济条件尚不宽裕的年代,杨家的境况并不好,一家9口人挤在两间老旧的土坯房里——这是他父母结婚时,村干部见小两口居无住所,把村里的公房给他们作为临时的婚房。

靠着几亩山坡地,父母把7个孩子艰难拉扯大。

窘迫的生活条件让渐渐长大的杨有光有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当村里推荐适龄青年参加县里的民兵培训班时,他争着报了名。训练3个月后,县里武装部的干部宣布了上级的一道命令:杨有光及另外二十多人被分配到人字桥守桥。

听到命令那一刻,杨有光的心里泛起波澜。

1908年,人字桥施工进入攻坚阶段,数百名中国劳工借助简单的工具和畜力,用血肉之躯将总质量近180吨的钢铁构件一点点搬运到此,在落差百米的峡谷间慢慢架起。因地势险峻、气候恶劣、施工难度极大,800多名中国劳工为之付出了生命,杨有光的外公便是其中之一。

杨有光的四叔是一名退役军人,到地方工作后,也到人字桥守桥数年。由此,这个家庭的三代人,生命轨迹均与人字桥相交。

沿着滇越铁路,杨有光平生第一次坐着火车与同伴们从屏边县城来到了人字桥,来到了这座与一家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桥上。

在人字桥村远眺人字桥。邓楚瑜 摄

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半山腰人工开凿出的两个隧道口,人字桥像个巨人一样,双腿插入山体,双臂呈“一”字展开伸进两个隧洞,托起从上而过的铁路,凡到现场目睹之人,无不被其气势所震撼,也无不感叹当年修桥劳工的艰辛。

第一次上桥的同伴兴奋地在桥上来回走,杨有光默不作声,目光深情地望向人字桥一端的一座山头上,那里,他的外公长眠于此。

1908年的一天,外公时年23岁,他腰系麻绳从山顶垂到山腰进行隧洞开凿作业时遭遇峡谷强风而坠落,待工友们在谷底寻到他时已是奄奄一息。外公去世后,家人请工友将他埋在人字桥附近的一座山头上,“让他看着人字桥架起来,了却心愿”。数十年后,杨家后代根据外婆的口述到此祭祖,但多次寻找,却始终未能找到外公的长眠地。

收回思绪,杨有光认真思考未来。

短暂的兴奋期过后,“白天人看人,晚上数星星”的情形及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一些人心生退意。杨有光的一个堂哥跟他一起上桥,却因吃不了这份苦,待了一个星期不到便跑回家去了。

为了稳定“军心”,武装部的干部给这群小年轻们上思政课,把人字桥的历史沿革和守桥的意义讲了又讲。“你们不是第一批,也不是最后一批。组织把这份责任交给大家,就要挑起这副担子。”末了,干部对着杨有光说了一句语重心长的话:“既来之,则安之。有光,可不要学你堂哥。”

话音落,众人笑成一片,杨有光羞得满面通红,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人字桥上干出个样儿来。

再艰难,他坚持一年又一年

守桥人居住的区域与人字桥只隔着一条百十米长的隧道,这里有三幢砖混结构的房子,一幢有两层,一楼是杨有光与其他守桥人的宿舍,另外两幢平房,分别是食堂和仓库。

房子前有一块水泥地篮球场,球场一端竖着一个用两条废弃钢轨制作的篮球架。杨有光说,他刚上桥时这样的篮球架有两个,后来扩建宿舍便拆了另外一个。

当年,守桥的民兵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除了轮班守桥,杨有光与同伴们还经常在篮球场上搞训练,队列、三大步伐、军体拳等,他到现在依然记得动作要领。

多年前,杨有光与其他守桥的同事进行军事训练的照片。邓楚瑜 翻拍

杨有光珍藏着两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有上百张照片,包括他的工作照,与同事、领导的合影,以及和家人的照片,这些已有不同程度褪色的照片,记录着他守桥30多年的点点滴滴。

开始守桥那年,人字桥附近还没有村子,也没通公路,守桥人每月的津贴不过百十元,到小集镇上采购生活必需品要走很远的山路,物资也得用背篓背回来。由于经费有限,守桥的二十多号人每周只能吃一次肉,并且还不能放开吃,只能解解馋。

为了改善生活,他们将宿舍附近的坡地改成了梯田种菜,还养过牛和羊,只不过吃肉的次数仍十分有限。杨有光不喜欢吃洋芋,因为守桥这些年他吃怕了。

时有时断的电视信号、只能管饱的伙食、短暂的假期……守桥人除了要耐得住物资匮乏的生活以外,还要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危险。

人字桥路段及沿线的山体多为喀斯特地貌,虽植被茂密,但一些区域风化严重,落石、滑坡频频发生。

1996年大年初一,在远处村落传来的阵阵鞭炮声中,当班的杨有光开始例行巡线——守桥人并非只在人字桥上站岗,还要在每趟火车开来前,沿着划定的铁路责任区走一遍,检查有无石块掉落,以及铁轨上的螺栓及其他配件有无松动等情况。

这幢二层小楼的一楼是杨有光与其他守桥人的宿舍。邓楚瑜 摄

这天上午,杨有光巡线完毕返回住宿区时,一块有一辆越野车大小的巨石从山上滚下来,朝着杨有光的位置砸过来。

“有光,快躲开!”一名眼尖的同事发现了山上的异常,朝着他大吼了一声。杨有光来不及多想,立即卧倒在地上。巨石擦着他的头飞过去,砸断了铁轨,砸毁了铁轨旁的一间砖木结构的仓库。所幸仓库里当时没人,杨有光也捡回了一条命。多年后,当他对妻子罗琼芬说起这段经历时,妻子眼中噙满了泪水。

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滇越铁路覆盖的区域,其他交通运输网络日渐发达,每天从通行路段驶过的火车趟数屈指可数,滇越铁路的承运能力和运力地位早已不及当年。

火车缓慢通过人字桥。邓楚瑜 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相关部门对守桥队伍的机制进行了调整,由一家安保公司承担人字桥的日常守护工作,杨有光等守桥人的工作关系随之划转到这家公司。

且不说待遇,从民兵到安保人员的身份转变,守桥人产生了心理上的落差。不少人选择离职,而杨有光却留了下来,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这些年,杨有光当初暗下的决心被一份份荣誉印证:2023年,经网民推荐评议,他光荣入选“云南好人”;2024年,他被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评为“第八届红河州道德模范”,还荣登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这座桥,早已是他人生的一部分

近几年,当地打造人字桥文旅项目,来到这里一睹这座百年老桥风采的游客越来越多,人字桥村惠及其中,村容村貌美化靓化,村民们也搬进了政府部门建盖的新房。

2021年,杨有光和罗琼芬在家里开起了一个杂货店,卖些小百货。为了增加收入,他向屏边县烟草专卖局提出办证申请,通过资格审核后成为零售户。新增的这项业态每年能给这个并不宽裕的家庭带来近2万元收入,如今,杨有光的大儿子在昆明读大专,小儿子在乡里上学,这笔收入基本能保证两个孩子的学杂费。

笔者初见杨有光是在湾塘乡的小集镇上,这天是他和罗琼芬轮休的日子,趁着时间空闲,两口子带着将要开学的大儿子赶街子。

不值班时,罗琼芬帮杨有光洗衣服。邹丽娜 摄

孩子看上了一套衣服,一百多块钱,罗琼芬立马摸出手机扫码支付。在一个卖首饰的摊位前,她对一支70多元的镯子爱不释手,但犹豫片刻后还是放回了货摊,“怎么比上个街子贵了10块钱?”她问摊主。摊主说,进货价涨了,不提价要亏本。最终,打算买镯子的钱买了几只鸡苗。

杨有光上桥那年,罗琼芬只有三岁。当年,守护人字桥的民兵们传承了人民子弟兵的光荣传统,每到农忙时便轮流到附近的村子帮家庭劳动力不足的群众干活,其中便有罗琼芬家。罗琼芬长大后,对杨有光的好感逐渐递增,2006年,两人结了婚。

在面对家庭的困境时,这个朴实的汉子,对守护人字桥的坚定信念,却产生了动摇。

轮休时,杨有光与罗琼芬打理小店。李碧垚 摄

婚后数月,罗琼芬有了身孕,为了让杨有光安心守桥,她没放下家里的活计,每当杨有光巡线时,从距家一公里多的人字桥上远远看到妻子忙碌的身影时,总是十分心疼。

临盆前,罗琼芬早产,医生严肃地告诉杨有光,导致早产的原因是孕妇在怀孕期间过于劳累和营养跟不上。孩子体质弱,弱到哭声像猫叫,未满月便夭折了。在医院的保育室里,杨有光和妻子抱头痛哭。

两年后,罗琼芬又有了身孕,在孕后期,杨有光请了两个多月的假回家照顾妻子。假期满时,他思量着不再上桥,回家种地也能养活一家人。“有光,人字桥不能没有你,你再考虑考虑。”见杨有光没有按时归队,领导打来了电话。“去吧,不要耽误了工作。”妻子反过来劝他。

2016年,与杨有光一起守护人字桥的不少同事相继离开,守桥队伍面临人手紧张的问题,领导找到杨有光,要他想想办法。于是,罗琼芬加入了守桥人的队伍,那年,他们的小儿子只有5岁。

守桥30多年,杨有光没有愧对组织,没有愧对责任,用忠诚和担当默默守护着这座桥。

目前,人字桥的守桥人加上杨有光和罗琼芬在内只有6人,这6人分为两班轮流值守,每周休息2天。为了改善伙食,几人在住宿区养了十多只鸡,但若要吃鸡,也要等到逢年过节,因为那时到桥上的游客多,必须全员在岗。

守桥人手虽然有限,但值班人员每晚到桥上值班室守夜的要求不变。入夜,这里万籁俱寂,空旷的山谷不时传来野生动物的叫声,让人不禁立起汗毛。

杨有光进入一个隧道巡线。李碧垚 摄

“怕啥嘞,习惯了。”杨有光说,有时守夜,还会有不知名的野生动物来敲打值班室的铁皮门。一次,他夜里巡桥时,一只当地人称为“飞虎”的鼯鼠类动物悄悄跟在他身后。听到动静后,杨有光转过身用电筒照过去,这只足有半个成年人高的“飞虎”竟然猛地站立起来,与杨有光对峙着,嘴里低吼着,随时可能扑上来。情急之下,杨有光抓起一把道砟石,一边高高扬起,一边大声叫着,直至“飞虎”逃走。吓跑“飞虎”后,他瘫坐在地上,冷汗直流,心快蹦出了嗓子眼,半天没缓过神来。

守了半辈子桥,杨有光第二次坐火车,是他在2023年时到省里领奖,从屏边坐火车到蒙自,再从蒙自乘动车到昆明。动车上,看着车窗外飞速划过的风景,他的眼眶湿润了,他想到了人字桥,这座早已和他的人生融在一起的桥。

杨有光从人字桥俯瞰人字桥村。李碧垚 摄

宿舍楼的外墙上用红色的油漆写着几个大字:人在桥在,与桥共存,这是守桥人的铮铮誓言,也是他们守护人字桥的精神坐标。当年,杨有光曾编过一首歌谣,以此激励守桥人,开头的歌词就是这八个字。

“人在桥在,与桥共存,这是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的使命。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巍巍群山,幽幽河谷,在那座跨越两个世纪的桥旁,杨有光再次唱响这首歌谣。(完)

http://www.yn.chinanews.com.cn/news/2025/0330/79505.html

编辑:陈陈 审编:益申合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