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正文

半月谈丨古厝文脉:一个家族的两百年接力

在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有一处闽南风格的两拼四合院。单脊式燕尾屋顶,舒展着交趾陶卷草;屋厅里红砖铺地、匾额林立,门神彩绘栩栩如生。最为特别的是,院内伫立着台湾现存仅有的一对举人杆。石旗杆上蟠龙飞腾,

在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有一处闽南风格的两拼四合院。单脊式燕尾屋顶,舒展着交趾陶卷草;屋厅里红砖铺地、匾额林立,门神彩绘栩栩如生。最为特别的是,院内伫立着台湾现存仅有的一对“举人杆”。石旗杆上蟠龙飞腾,气势恢宏。

这是陈悦记祖宅,民间尊称“老师府”。来自福建同安的陈悦记家族崇尚文教,人才辈出。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北台湾130多名考取科举功名的人士里,65人出自陈家教导。“老师府”由此得名。

陈家所居的淡水河畔,因生员、举人渐多,乡民视士子如龙,乃有“大龙峒”之称谓。历经岁月洗礼,古厝已显颓败。陈悦记家族接力传承大龙峒文脉的故事,却一直口耳相传。

读书人家

清乾隆年间,20岁的同安秀才陈逊言渡海来台,投奔卜居淡水行医的父亲,后移居现大龙峒一带,经营木材生意。陈逊言给商行起名“陈悦记”,取“近悦远来”之意。致富后,他积极推广文教、兴办书院。

1807年,陈逊言修建了陈悦记祖宅。这座闽南话俗称“伸手”的护龙式四合院,门面进入为公妈厅,厢房分配给各家共居。1832年,家族人丁衍生,于右侧扩建相同样式大小的四合院,门面进入为公馆厅。

从这处院落里,走出了两个举人、两个庠生、两个贡生。

根据大清律例,乡试中举者获赏“石础”及“木旗杆”一对,可公开陈列于家宅前埕以彰显功名。“台湾人中举不容易,我们家又以读书为荣,干脆用了石旗杆。”陈家后人、台北“素园藏书”创办人陈玠甫笑着说。

陈家后人、台北“素园藏书”创办人陈玠甫在“素园藏书”为客人备茶 齐菲 摄

这样的“举人杆”陈家原有三对,如今只剩下一对完整留存,为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实证。

明郑时期,儒学文化在台湾落地生根。清康熙年间,朝廷在台开科取士,虑及台人渡海不易,实行优惠政策,于闽省另编字号,额中举人1名。此后,定额逐渐增至4名。

1859年,朝廷加开恩科,同时补行前一年的正科。两科皆有加额,台人中举多达14名,创下台湾科举史的纪录。出生于陈悦记祖宅的陈逊言四子陈维英,就是其中之一。

陈维英担任过福建闽县教谕,期满纳捐为内阁中书。致仕后,他全力兴办乡学,捐钱捐物、亲任教习。在陈维英的推动下,大龙峒一带崇儒重教风气日盛,培养出大批文人学士。

陈维英被后世推崇为“北台文宗”,“老师府”里迄今挂着一块“树德之门”匾额。

守发宴与孔庙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极力推行“同化教育”。禁汉语、废科举、拆文武庙、关停书院,甚至不允许台湾人在家中放置祖先牌位。台湾社会惨遭“皇民化”荼毒,儒学文脉岌岌可危。

这时,大龙峒陈家出了一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人物:陈培根。

陈培根是陈悦记第六代传人,热心公益,尤其重视文教、祭祀、礼乐的传承发扬。在他的带领下,陈氏族人恢复了书院关停后荒废多年的春秋两祭,重新以隆重的三献礼追思先贤。

据当时台湾《日日新报》记载,陈培根邀集文士在自家花园举办“守发宴”,以“守发”明志,表达对日本人要求成年男子断发的不满。他还出任保安宫管理人、发放陈悦记奖学金、救济台北乞丐、创办大龙峒信用合作社……

1907年,日本人拆除台北开府所建的官立孔庙,庙器尽毁。1925年,陈培根与鹿港辜家等发起倡议,集资兴建民间孔庙。他率先捐出自家宅邸“素园”的2000多坪土地,积极参与重建事务。

陈培根辞世时只有54岁,没能看到孔庙最终落成。值得告慰的是,他竭尽心力保护的台北孔庙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仍“活”在台北人的文化生活里。也因为这座从陈家花园变身而来的孔庙,大龙峒一带在台湾光复后,得名“大同区”。

日据时期,陈悦记家族保护中华文脉的壮举不断。1928年,陈培云参与汉医复兴运动,在全台巡回宣讲,推动汉医合法化;1930年,陈培谨出任台北邮便局、台北放送协会交通主事,任内开办闽南话广播……

“陈悦记是非常特殊的家族。”陈玠甫说,先祖陈逊言在遗嘱里清楚交代,要做慈善与助学,“不只让自己的小孩读书,更要让全台北的人读书”。这份源自“老师府”的教诲,让陈家在礼崩乐坏的年代,始终都存有反抗“去中国化”的勇气。

文脉不绝

在陈玠甫的记忆里,“老师府”是耳熟能详的存在。毕业于台师大中文系的父亲陈泽洋,常在家中讲述陈悦记历史,假日里扛着笨重的摄像机,带他走访与家族相关的各处遗迹。

父亲继承了家族种植兰花的喜好,按照陈维英《有兰》诗的描述,布置自家阳台。他还写得一手好字,春节红包上总是端端正正的小楷,古雅词藻满含对孩子们的祝福和期许。

2005年,告别新闻主播工作,陈玠甫“登陆”发展,在上海、杭州等地开设幼儿园和文化餐饮。2012年,他创立“陈悦记传统文化基金会”。

这位“老师府”后人传承儒商风范。第一年拿出企业获利的60%,之后每年40%左右,资助传统文化技艺教学。古琴、青瓷、木版年画、提线木偶……项目惠及越来越多家境贫寒的青少年。

“自小接触传统文化,不管长大后去到哪里生活读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都会有传统文化的烙印。”陈玠甫说。

在外漂泊,陈玠甫记挂着日渐颓圮的“老师府”。2018年,“老师府”重启修复。陈玠甫回到台湾,投身家族事务。

整理祖辈遗物时,他发现了一枚“素园藏书”印章。“连横先生说过,我的先祖陈逊言是北台湾藏书最多的人。”于是,陈玠甫以“素园藏书”为名,买下保安宫西侧四十四坎聚落(现哈密街一带)的东首店铺。店里出售介绍台北历史街区和两岸知名古建的文化书籍,还举办走读、导览、讲座等活动,持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096882

编辑:李佳璐 审编:马冲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