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补上“社会规则”这门课
在博物馆或图书馆里大声喧哗,高兴了还能扯着嗓子吼几句;在餐厅里,绕着桌子各种奔跑、跳跃;在电影院里,猛踹前排座椅,有节奏地抖动;还有在地铁里穿着鞋踩椅子……暑期,公共场所里熊孩子猛增。一直从事志愿者讲
在博物馆或图书馆里大声喧哗,高兴了还能扯着嗓子吼几句;在餐厅里,绕着桌子各种奔跑、跳跃;在电影院里,猛踹前排座椅,有节奏地抖动;还有在地铁里穿着鞋踩椅子……暑期,公共场所里“熊孩子”猛增。
一直从事志愿者讲解的于女士说:“都说‘熊孩子’,这还不是因为‘熊家长’而来的么?应该趁着假期,给孩子补上‘社会规则’这堂课。”
家长对熊孩子只“批评”不教育
“小朋友,你踢到我了,能不能不要伸腿踹了?”4号线列车上,市民张女士挨了七八脚后,忍不住低头跟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说。孩子家长接过话茬儿:“小孩儿都是喜欢动,也不是故意的,没使多大劲儿。”
扭脸儿,家长跟孩子说:“你看,阿姨不乐意了吧。”
小男孩儿抬头看看张女士,没言声。两三分钟后,他又试探性地抬腿踹了她一脚,还不时用眼神瞄张女士。家长却只是象征性地说:“哎呀,不要踹了。”
市民李先生刚坐火车回京,他说:“邻座的小孩儿大约四五年级,两个多小时车程一直在看《甄嬛传》,全程超大声播放。我把自己的耳机递给他,结果人家家长说对听力不好。”
每逢暑假,在地铁、公交、博物馆和公园等公共场合,类似情况并非个案。市民吴女士说:“每天上下班都会被‘熊孩子’踹几脚。家长要么装看不到,要么就说孩子不是故意的。但是从来没有碰到过有耐心地教育孩子为什么要坐好的。”
在一家市属博物馆展厅里,一个三四年级的小男孩儿跟小伙伴追逐时撞上了另一位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后,丝毫没有“刹车”的举动。女孩父亲拉住小男孩,刚要讲道理,小男孩的母亲冲过来,赶紧一把夺过小男孩的胳膊。她说:“男孩儿好动,好在没撞坏。”扭脸儿,小男孩继续跑起来。
一位市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还碰到过劝小观众不要在展厅和走廊追跑时,家长直接举起手机要录视频,说投诉我们多管闲事。”
“社会规则”这门课该早补
在探访过程中,夏令营的孩子相对会比家庭出游的孩子更懂规矩。一位小学老师直言:“在学校的时候,孩子们会清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有老师看着管着,一旦犯错了要接受批评,承担后果。但是一放假,家长再一放松,规矩有时候就顾不上了。当然,学校也应该加强相关教育。”
市民柳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上小学的时候跟着家里人坐火车回老家,我就是自己跟自己玩尖叫游戏,隔一会儿就喊一嗓子。当时我妈批评了我几次,都不太管用。结果,全家人到站后,我妈领着我直接回家了,没有出去玩。她说这是我影响其他人的后果,从那一次我就记住了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市民赵先生认为,孩子一些令人反感的举动,通俗地说是“不懂事儿”,往深说就是孩子生活范围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幼儿园,没上过“社会规则”这堂课。“意识不强,孩子对自己的许多行为并不知道是错的,是不适合公共场所的,所以,家长除了平时教育外,还应该趁着假期,早让孩子接受社会规则方面的教育。”他说,“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承担起责任。尤其是家长应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社会机构也趁着假期发布专门针对孩子的提示。比如国博用皮影戏的方式讲述“文明参展”。“进展厅,莫打闹;阅展品,勿触摸;拍照片,关闪光灯;休息处,勿躺卧……都是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看得下去。”彭先生说,“作为家长,我们也希望更多地方可以推出类似的教育内容。”(记者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