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教育的“川大模式”纪实
人民网7月13日电(李依环)手机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互动教室、灵活多变研讨教室…走进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第一教学楼,各个打破了传统教室形态的智慧教室甚是吸引眼球。日前,教育奋进之笔1+1走进四川大学
人民网7月13日电(李依环)手机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互动教室、灵活多变研讨教室…走进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第一教学楼,各个打破了传统教室形态的智慧教室甚是吸引眼球。日前,教育奋进之笔“1+1”走进四川大学,两天的“零距离”采访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高校本科教育的全新变化与蓬勃活力。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只有课堂进行了革命,教育才能真正革新。”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如是说。四川大学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学生自主管理的“i创街”等,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一流本科教育实践。
智慧教学:“探究式-小班化”激发学习兴趣
将MR(混合现实)技术引入教学,将课程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上千名同学7天时间在线比做题,把微观难以想象的院子、分子、轨道等“活生生”搬入课堂...这些都是四川大学化工学院一群青年教师们的生动教学实践。他们时常聚在一起,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探索竞技教学、混合现实等方式,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公共课这门相对枯燥难学的课程。
川大教师的无人机“点名”视频一度火爆社交网络平台。计算机学院教授魏骁勇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一起讨论改装无人机来识别人脸、捕捉学生表情。“我上课其实不点名。”魏骁勇向记者介绍,他从2011年开始“基于课堂内关系网的大数据教学分析”研究,分析通过视频采集如何获取课堂内关系网,“无人机点名”正他是课堂教学和科研的一部分。
“我们投入2亿多元全面推进‘教室革命’,打造智慧教室400多间。”李言荣介绍,自2010年起,四川大学率先开展以“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为特征的“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此外,还切实推进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实行开放式命题,加大过程考核比重。背书得高分、考前突击等现象逐渐成为“过眼云烟”。
双创升级:让学生创业创新内外于心
无人超市、空天飞行器创意设计与体验中心、舞蹈工作坊、匹兹堡学院…四川大学“i创街”内一个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公司,让人目不暇接。李言荣介绍,四川大学投入2亿多元打造学生“i创街”,自项目实施以来,共组建12个交叉创新的“智造梦工厂”,4个新工科创新实验室,入驻34家学生自主经营管理的创业公司。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告诉记者,学校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进科研团队,每年投入1500万元设立学生“异想天开基金”“自主研究项目基金”,让学生人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训练计划”“异想天开计划”,将“双创”教育改革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室机器人研发工作,既丰富了大学生活,也对运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理解。”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大二学生王铭敏在大一即进入智能感知与先进控制创新工坊。该实验室课题组成员来自计算机、制造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院,他们按照自己学科特点,分别设计研发机器人的驱动、传感器和控制模块。
师资护航:重奖优秀一线教学老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石碧接受采访(李依环/摄)
“要实现课堂革命,就必须有全身心投入的高水平教师。”李言荣表示。四川大学设立针对老、中、青优秀教师的“教学三大奖”,包括特等奖100万元、一等奖50万元等,重奖全身心投入到一线教学的教师、重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教师、重奖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优秀典型教师。每年学校召开的本科教学工作表彰会,已成为川大一个重要节日,使一线教师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此外,四川大学对教师上讲台也制定了严格的硬性条件——“双证制度”,教师教授学生必须要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自2012年以来,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的教师超过3万人次,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张红伟向记者介绍。
大力推动院士、“千人”“万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是教育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要求。“我喜欢给本科生上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我很多科研灵感是从教授大一新生的课堂上获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教授石碧正是院士参与一线本科教学的先行者。石碧表示,通过短暂的十六个课时,老师应当让学习认识和了解学科前沿,同时在教授知识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