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精神让教育挺直腰杆
作者:张贵勇临近期末,与教师有关的话题一下子被刷屏了。据媒体报道,出于对老师教学的不满,安徽省五河县一名王姓学生家长进入校内,对老师进行言语威胁并殴打。记者从当地了解到,该名学生家长因此被行政拘留
作者:张贵勇
临近期末,与教师有关的话题一下子被刷屏了。
据媒体报道,出于对老师教学的不满,安徽省五河县一名王姓学生家长进入校内,对老师进行言语威胁并殴打。记者从当地了解到,该名学生家长因此被行政拘留10日。《成都商报》日前也报道了类似事件:因在校期间管教了上课耍手机、在校谈恋爱的违纪学生,四川省资阳市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被学生家长带来的人暴打。随后,两名打人者被警方行政拘留。
老师被家长暴力殴打,不只有损涉事教师的尊严,也让教育本身颜面无光。当师道尊严被无视,我们应该深入反思,一些地方的家校关系为何到了动辄挥拳相向的地步,遇到问题为何不能好好沟通,理性的家校交流路径为何不见?比起单纯呼吁惩治施暴者,从源头上反思这些问题,重新看待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某些途径完善家校沟通制度,理顺各教育主体的关系,显然更有意义。
不得不承认,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管理的难度持续增大,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自成一统的象牙塔:一方面是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提速,让家校沟通变得无比迅捷,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另一方面是一些中小学、老师的管理理念没有及时更新,以我为主、以不变应万变的痕迹仍然浓重。随着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越来越大、对优质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多、自身权利意识的日益凸显,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越来越受到考验,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更应及时应对形势变化,在家校沟通的制度建设上下力气,无论是宏观制度框架还是微观交流细则,尽快以法治精神为家校联结立规明矩,为学校解除后顾之忧。
进入信息时代,提高法治意识,以法治解决家校之间可能产生的新矛盾,以法治来应对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才是依法治校的应有之义。而且,不仅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需要提升法治意识,教育管理部门也要用新的思维与理念为学校教学、教育发展未雨绸缪。例如,微信群里的交流原则、遇到家校矛盾的常规解决路径、家长扰乱教学秩序乃至威胁教师人身安全时的应对策略等,都需要在法治上予以明确,有章可循。这些问题看似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还会影响教师从教的信念,动摇整个教育的根基。
就像《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全国多地中小学走访时所发现的,由于精神压力较大,老师们担任班主任的意愿普遍不高;一些老师反映,家长和社会往往把教育质量低、学生问题归罪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变成了“背锅侠”。联想起日前某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创造报名历年新低的现象——截至6月8日,该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全省尚有744个职位无人报名。也许数据并非最终事实,但教师职业遇冷值得警醒。如果教师职业人人敬而远之,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再谈办优质教育、谈教育强国,便会显得底气不足。
让教师拥有安心从教的环境,让教育朝着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离不开国家层面加大投入,更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大到教育法律的出台、教学改革的推进,小到教育惩戒的尺度、家校沟通的方式等,都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一一清晰界定,给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清晰的指导。社会各界也应达成共识,完善的法律法规、明晰的制度条款、细致的条文规定,不是在做无用功,而是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权益,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从根本上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理想的教育是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站在一起,尽各自所能。形成这种合力的,除了靠教育本身自有的情感因素,也离不开法治精神。换而言之,爱、信任、奉献、坚守等情感力量就像一个人的血肉,而法治精神则像融在血肉之中的骨骼。两者有效结合,一个人才能傲然屹立,教育也才能挺直腰杆,师生因此更好健康成长,校园因此更为美丽温馨。(张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