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第三空间”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转向

第三空间这一概念由Claire Kramsch教授提出,指外语学习者通过跨文化探索和协商,进入一个由母语、目的语交织而成的三维空间,并从两种语言文化中摸索出的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在这一空间中,母语和目的语文

“第三空间”这一概念由Claire Kramsch教授提出,指外语学习者通过跨文化探索和协商,进入一个由母语、目的语交织而成的三维空间,并从两种语言文化中摸索出的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在这一空间中,母语和目的语文化都得以强化,并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让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自如交流,形成跨文化的复合人格。“第三空间”既没有本族语者,也没有固有文化,却也不是文化大拼盘,而是一种文化创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某个特定场景,为了某个特定目的不断磨合调适,最后共建共享一个新体系或文化场。这一趋势使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面临交际理念、交际目标、交际内容、交际标准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交际理念由一元、静态、不平等转向多元、动态和平等。传统的跨文化教育观念将文化视为孤立封闭体系间的对抗或顺从,忽视了文化的多元性、平等性和动态性,忽视了交际者的主体作用,从而陷入非此即彼的泥潭。第三空间跨文化交际强调互动,抛弃了某一文化中心论,努力实现基于英语的国际通用文化,这就使得跨文化交际必须以文化平等为前提,在交际中实现双向取舍、双向接受和双向包容。

交际目标从了解目的语文化转向实现交际目的。传统的跨文化交际重在学习语言,结果在接纳语言的同时,被动导入了英美文化,并没有获得对等的文化话语权。在第三空间中,交际双方彼此学习,按需接受,扩大共识,最终目的是顺畅地实现交际,避免误判误读,达成合作共赢。相对于具体的交际任务,比如谈生意、出国旅游、参加国际会议等,语言是否完美,是否符合本族语者的语言、语用、文化规范,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表达无误、完成任务才是第一位的。

交际内容从单向文化输入转向多种文化相融与并存的“输入+输出”复合范式。跨文化交际是多种文化的融合,是输入与输出的并存。在第三空间中,英语学习者接受英语文化的目的是通过英语这一传输工具更好地传输本国文化。实现这种有效传输,必须很好地掌握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既自由采集接纳外国文化,又为外国交际者提供优质的文化选项,令其自觉接受,顺畅内化,否则就会回到单向传输的模式上去,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实现“文化自觉”的十六字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主张不仅表现了对母语文化的珍视,也暗含了对外来文化的批判性接受和对已有文化的创新,非常吻合“第三空间”的复合范式。

交际标准从标准、地道英语转向多元化语言范式。传统的跨文化教育聚焦于英美主流群体文化,以标准、地道的英语为唯一准则,而在第三空间的跨文化交际中,语音语调、句法词汇、社交规范、语用方式等方面是否达到英语本族语者的水平已经不再是衡量交际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语言是有艺术性的,但艺术性不必鄙视工具性。由于英语使用者多元化的语言文化背景,交际中必会出现各种语言变体,甚至会产生不少具有争议性的语言范式。为迎合英语本族语者而设定的评价标准无法满足第三空间的交际需求,语言表达的有效性、得体性、可理解性才是真正的衡量标准。英语使用者也会根据语境需求,兼顾英语本族语特征和本土化特征,构建一些不同于英语本族语却能被交际双方认同与接受的语言表达、交际范式等,从而真正体现语言、文化、交际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三空间的跨文化交际所发生的上述转变,意味着语言本身并不带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不再预设和依靠英语国家的语用和文化规范,而是秉承双方平等的原则,树立多样文化兼容并举的态度。在全球化和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探索跨文化的第三空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复合人才,是向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新形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中,学会用英语得体地表述本土文化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我们要营造一个跨文化的第三空间,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保持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同时在尊重、吸收他者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身份的主体性,勇于表达本我文化,担负起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命,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辑:XKJ 审编:admin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