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公益,既要走心 又要走样
中国互联网发展显然已经走向了世界前端。在国家大力倡导的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深入到餐饮、医疗、零售、教育等多个行业,公益行业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入了互联网元素,一改以往单一的公益模式。 从最常见的公
中国互联网发展显然已经走向了世界前端。在国家大力倡导的“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深入到餐饮、医疗、零售、教育等多个行业,公益行业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入了互联网元素,一改以往单一的公益模式。
从最常见的公益捐款来说,传统公益组织的资金来源往往来自于大灾难后大型企业“任务式”的捐赠,但这种募捐形式经常面临“逼捐”的窘境,而捐赠完毕,也没有专门部门深入了解资金使用情况。因此,公益组织善款去向不透明、捐赠渠道单一、公益组织信息传播不及时等造成的社会舆论对公益组织的质疑事件近年来频频爆发。面临这样的问题,公益组织也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与讨论,如何才能让公益更高效、更具参与感。
互联网+技术促进人人公益
互联网是一个平台,技术是一种工具,互联网+技术可让公益产生一种魔力,让人人通过网络和技术,体验和参与公益活动。
例如,谷歌与WWF曾经合作推出了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APP,号召用户在购买图书的时候尽量购买电子书,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用户扫描图书封面时,App会对封面进行分析从后台数据匹配当前图书的厚度,并把图书厚度按照比例换算成一颗虚拟的树,用户可以在App中种植这颗树。谷歌充分利用图像识别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书本转化成树木。用科技吸引用户不知不觉参与到公益中来。
在国内,百度开发了“百度寻人”公益平台,热心网友和志愿者如果在火车站、地铁站等地发现疑似走失儿童,拍摄他们的脸部照片并上传到“百度寻人”平台上,“百度寻人”将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与丢失儿童数据库的照片进行比对,帮助流浪儿童的亲人找到孩子,寻找过程高效便捷,不仅能够缩短寻找丢失儿童的时间,也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入到公益中来。
技术帮助公益组织提高效能
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吸引公众参与,也可以帮助公益组织提高运作效率。目前,公益组织面临无法找到募捐对象的困境。近年来,互联网公司都设立了企业社会责任部门,致力于用自身的平台和技术帮助公益组织提高运作能力。
以百度公司为例,百度每天处理50亿次用户真实搜索,基于这些用户真实的大数据,百度可以为用户贴标签并分析人物的属性,例如,百度可以通过个人日常搜索数据,分析出某人是购物达人并且是个新妈妈。百度的大数据技术多维度刻画用户行为及属性,分析用户公益行为及指数,绘制潜在人群画像,帮助公益组织更精准的找到募捐对象。不仅如此,百度将用各种大流量产品打造捐赠闭环,通过百度地图、百度贴吧、手机百度等产品植入救助信息,接入公益组织信息,开展网络公益募捐活动,为贫困或患病人群送去爱心。
除此之外,基于现有的百度钱包的慈善捐助平台,百度将打造新的慈善捐助平台。该平台集公益信息展示、查询、传播和公益项目筹款为一体,通过及时准备的项目进展更新,让公众更透明的参与进来。用户可通过PC端和移动端浏览救助平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手做公益,更加系统高效的帮助困难人群。
公益是这个时代持久不衰的话题,公民的公益意识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从WEB 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进步为公益这个行业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互联网不仅帮助改善了传统公益的弊端,更为公众的爱心寻找到多样化的出口。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公益,既要打造公众参与的走心模式,又要加入技术建立“走样”模式。
从实际的意义上来讲,技术永远都只是公益的助推器,但技术也让公益的实现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我们也相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应用于公益领域,必将开启互联网+公益的全新模式,为公益领域和公益事业发展赋予更强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