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齐聚北京共谋湿地保护修复新篇章
4月3日,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来自林业、农业、生态等领域,以及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共商实验室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广阔前景,共谋湿地保护修复新篇章。主
4月3日,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来自林业、农业、生态等领域,以及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共商实验室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广阔前景,共谋湿地保护修复新篇章。
主办方供图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全球湿地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自18世纪以来全球超过87%的湿地遭到破坏,我国损失率超过50%:同时生物多样性降低、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不仅严重威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守护湿地需要各方携手同行。“在国家以及全球重大需求的背景下,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这标志着我国湿地科学研究迈入新阶段。”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崔丽娟介绍说,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对象是滨海、湖沼、泥炭等各类湿地,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湿地关键生态过程对多重胁迫的响应机制、湿地环境演变与多功能维持机制等,同时,还将突破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湿地污染强化净化技术,以及湿地近自然修复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
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共建,旨在打造成为研究前沿阵地、技术孵化中心和决策智慧外脑,引领我国和世界湿地学科的发展。其将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研究,解决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显著提升变革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科学家,为湿地固碳增汇、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提供原创性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服务行业与国家生态建设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建立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还面临一些问题。”崔丽娟称,湿地保护和发展利用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湿地功能退化的趋势目前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湿地保护和修复的科技水平相对基础还是比较薄弱,有一些关键技术和难题亟待突破,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肩负着推动湿地保护修复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未来,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一方面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明确研究方向。在湿地退化机理与修复技术、湿地关键生态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我国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另一方面强化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探索建立多学科交叉合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持续产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科研新成果,尽快、及时地应用到湿地保护实践当中,提高湿地保护水平和实际成效。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领全球湿地发展。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4/04/content_320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