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生命科学”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3月30日上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承办的科幻+生命科学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作为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4个专题论坛之一,与会嘉宾在跨越科学与幻想的深度对话与展望中,为未来科学发
3月30日上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承办的“科幻+生命科学”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作为“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4个专题论坛之一,与会嘉宾在跨越科学与幻想的深度对话与展望中,为未来科学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思考。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李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康复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刘健康,资深媒体人、科幻作家朱宇清,北京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助理研究员陈尔默,知名艺术家、外交部亚洲青年领袖艺术家朱剑辰,影视编剧、科幻作家翟继鹏,新锐艺术家、策展人蔡艺璇等领导和专家参会。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品牌活动部副主任齐凯主持了本场论坛。
李昕在活动开场致辞中表示,科幻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科幻文学与生命科学犹如DNA双螺旋结构,一条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另一条记录着生命演化的密码。看似迥然不同,实则都源于对未知的好奇,共同追寻突破认知边界的可能。她表示,未来希望通过科幻场景推演科技发展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并以科幻的趣味性解读生命的奥秘,书写“科幻+科学”的全新篇章。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陈润生院士表示,许多曾经的科幻作品已成为现实,而当下蓬勃发展的科幻事业正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多灵感。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初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正持续进化与交互,技术进步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带来更多福祉,但在加强底层逻辑方面仍有诸多工作要推进。他建议,通过提升分布式空间复杂系统的可解释性等方式促进原始创新,助力人工智能高速、健康地持续发展。
刘健康从再生医学的角度为与会嘉宾介绍了“无所不能的干细胞”。他表示,干细胞因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够形成人类各种器官组织的原始细胞,所以又被医学界称为“万能细胞”。他认为,在未来,关于干细胞技术的应用潜力与前景广阔。
朱宇清表示,“科幻+生命科学”是一个宏大且充满想象力的主题,科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预见了许多科技的前沿发展,但同时技术的高速进步也正在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他提出,现代人需要掌握多种技能,才能真正适应这个崭新的时代。他认为,未来科技的目标应是让每个人都变得更好,但如何更好地适应变革,以及如何解决随之而来的具体问题,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圆桌对话环节,齐凯担任主持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北京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助理研究员陈尔默,知名艺术家、外交部亚洲青年领袖艺术家朱剑辰,影视编剧、科幻作家翟继鹏,新锐艺术家、策展人蔡艺璇等嘉宾共同围绕“人工智能+医疗现状和未来”“最期待实现的未来科技成果”等有趣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展望,在一系列观点交流、碰撞思想中,展示了科幻与生命科学融合创新的探索路径。
2025中国科幻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聚焦科幻产业发展,加速科幻产业生态构建,充分展示科幻产业近年来建设成果。本届论坛下设“科幻+人才”“科幻+人工智能”“科幻+生命科学”“科幻+未来交通”4个专题论坛,国内知名科幻界代表、高校专家、媒体记者等数百人现场参加活动。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434346411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