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超90%志愿者毕业后扎根基层—— 华中科技大学研支团20年青春接力

祝老师学业有成,前程似锦!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黄都中心完小,四年级(5)班的学生近日为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大)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魏长芳举办了一场欢送会。教室里点缀着鲜花、气球,显然被精心布

“祝老师学业有成,前程似锦!”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黄都中心完小,四年级(5)班的学生近日为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大”)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魏长芳举办了一场欢送会。

教室里点缀着鲜花、气球,显然被精心布置过。魏长芳打开手机相机记录时,面对镜头,学生们起初还比出“耶”的手势,不久却泪流满面。

去年7月,魏长芳和7名队友来到距离学校900多公里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为华科大研支团在贵州派出的第一批支教队员。在此之前,华科大研支团的接力棒,已经在西部地区传递了20年。自2003年华科大派出首批志愿者到湖北省保康县支教以来,360余名大学生先后赴湖北、云南、广西、新疆、贵州等西部基层开展教育帮扶。

要扎根在很深的基层

2003年,华科大积极响应团中央和教育部号召,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3名学生党员被选派至湖北省保康县支教。

保康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境内山峦重叠、地势崎岖。此后8年间,这里一直是华科大在湖北省的唯一支教点。

2005年9月,丁惠等6名党员志愿者赴保康县一中、保康县师范学校和保康县职业高中支教。他们中,有人居住在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室内阴暗潮湿,窗户上的玻璃也破了几块;有人洗热水澡要下山过河,经过一座钢索、木板铺成的小吊桥,行走时桥身摇晃。

物质条件的苦很快被工作的忙冲淡。当地缺少数学老师,丁惠被分配到保康师范学校教数学,同时配合班主任给学生提供思想辅导。

慢慢地,学生们把丁惠当成了“知心姐姐”,将生活中的烦恼一一倾诉。有一个女孩儿往丁惠的办公室门缝里塞信,诉说成绩下滑的苦恼。此后,丁惠便对她格外关注,有时还把她带回自己的宿舍,一对一辅导。

保康县是贫困县,这里的学生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站到高考的赛道上。以保康师范学校为例,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一部分学生选择在高二年级分流出来,毕业后直接就业。

“我们热切地希望,改变一切能改变的。”丁惠说。

为提升当地青年的综合素质,志愿者想到了开办英语夜校和计算机夜校。分散在不同工作地点的6名志愿者组成临时党支部,每周在县城汇合一次,交流工作情况,碰撞新的想法。

支教结束时,丁惠将自己平时攒下来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衣物,悄悄留给了这些学生。

2011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成为华科大在湖北省的第二个支教点。10名党员志愿者赴来凤县实验中学、大河中学及百福司镇中学等学校支教。

在大河中学,近八成学生是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志愿者葛飞接手心理辅导工作后,完善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制度,并延长咨询时间。倾听学生的思想困扰时,葛飞认真记录下每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并对特殊案例进行跟踪回访。

2015届志愿者蒋伟光曾赴来凤县革勒民族中小学支教。这之前,在他的印象里,支教应该去新疆、西藏这样的偏远地区。

从县城到学校要经过60公里的盘山公路,下车后,还要步行穿过一段狭窄的石头路。蒋伟光逐渐意识到,“支教不一定要去很远的地方,但一定要扎根在很深的基层”。

革勒民族中小学是一所由三年级至七年级学生编制的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分化程度很复杂,有的学生拼音不过关,有的学生一字不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是蒋伟光在服务地学到的第一课。

为了尽可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一年内,蒋伟光主动给自己加码,参与听评课超40课时,参加教研活动30余次,远超规定任务量。

2016年6月,即将离开服务地之前,蒋伟光还联系朋友发起感恩众筹活动,向当地学生捐赠适龄读物。他在日记本里写道:“我相信,不久的一天,改变会在这里发生,也许是我们这些青年人,也许是我们的学生。”

改变在这里发生

作为中央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的高校,2016年起,华科大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到临翔支教。

在遇到2017届志愿者景丹之前,学习屡屡受挫、成绩总不理想的冯朝彪,没想过自己能坚持到高考。“景丹老师很温和,也很负责,为了让我们理解透彻知识点,可以反复讲六七遍。最重要的是,她对学生一视同仁。”冯朝彪说。

那时,景丹在临翔区第一中学高中部教英语和数学,同时承担培优辅差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专项辅导,每天陪伴他们至晚自习结束。

本着自愿原则,学生们不论成绩好坏,都可以来景丹这里“开小灶”,冯朝彪就是其中之一。

高考后,冯朝彪考上了临沧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大三下学期的专业实习中,他学着做一个“像景丹那样的好老师”。看到学生的满分试卷,冯朝彪立即和景丹分享:“我终于体会到,你看到我们进步时有多快乐了!”

“信来了!信来了!”在临翔区蚂蚁堆中学,每当2020届志愿者董卜榕提着从武汉寄来的书信出现在走廊,学生们总会争抢着围过来,一边跑一边喊。

在研支团云南分队的组织下,华科大的在校大学生和当地的中学生,两两结对成为笔友。在书信交流中,除了学习方法、考试技巧,孩子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几次书信往来后,董卜榕注意到,曾经一心想着“毕业后种桉树、烤桉油”的学生,在地理课上学习中国地图时,将目光投向了离家乡更远的地方。

2021年11月起,云南分队联合华科大9个学院的学生党团支部,在临翔区第一中学、蚂蚁堆中心完小、杏勒完小开展了“见字如晤”书信交流、“先锋筑梦”党员故事分享会、“微光成炬”爱心捐赠等系列活动。746名华科大学子参与其中,包括430名学生党员,共寄往云南647封回信和1248份爱心礼物。

2016年至今,云南分队服务的学校累计有18名学生考入华科大,还有更多的学生渴望走出大山,去看看这群“大哥哥大姐姐”描绘的“诗和远方”。

去年8月,研支团新增了贵州省务川自治县黄都镇的支教点。黄都镇地形崎岖,东、西两侧为高山,中间为黄土田坝。魏长芳从武汉出发,需乘坐近8小时的高铁到遵义,第二天再乘坐4个多小时的大巴赶到镇上。

抵达黄都中心完小后,自小在平原地区长大的魏长芳很兴奋——对山区教育的认识,终于不只停留在新闻报道和别人的讲述中了。

一次班会课上,他询问学生以后想做什么,得到的回答大都是“打工赚钱”,然而当他问到具体的职业时,学生们面面相觑,答不上来。

魏长芳以自己的大学同学为例,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职业选择。其中一个案例是,一名家境贫困、申请助学贷款的同学,从华科大毕业后回到家乡贵州,进入一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工作。

“为什么他会取得现在的成就呢?”

“他的学习一定很好,很刻苦。”

魏长芳以此激励他们,人生有很多可能,一时的困顿阻挡不了对进步的追求。临近支教结束,他在校园涂鸦墙上看到学生偷偷写下的一句评价:“魏老师严厉、有趣,我要向他学习。”

在各个服务地,志愿者多年来探索的品牌育人活动也逐渐成型。

新疆兵团分队结合当地盛产优质干果的特色,开创“爱心干果”助农助学活动,通过网络直播、社群推广等形式让优质农产品走入大众视野,将收入所得全部用于设立“喻华”助学金。在“双减”背景下,广西乐业分队在当地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打造“乐晓课堂”品牌活动,以“1节兴趣拓展课+1节课业辅导课”的形式,把优质课程、趣味实验和科学精神送到留守儿童身边。

向下扎根,向阳生长

扎根基层的一年里,蒋伟光思考了许多与乡村教育相关的学术议题。

他带领团队发放问卷,对20多名乡村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完成了《乡村教师调查报告(革勒车镇)》。在这份一万多字的报告里,他从乡村教师薪资水平、职业认可度、贫困问题、乡村学校问题等方面,分析了乡村教师及学校的发展现状。

支教结束后,他回到学校完成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业,如今已是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的博士后。

志愿者许霁曾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绿水镇支教,教学之余经常走山路家访。

返校后,他与家访中发现的一名特困生结成对子,每个月从自己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中拿出一部分资助这名学生。担任能源学院本科新生班主任期间,他带领学生回到支教服务地开展志愿活动,还争取学院资源,长期帮扶当地留守儿童。

如今,许霁已成为华科大的一名辅导员。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去,许霁组建了华科大筑梦基层团。每年寒暑假,筑梦基层团都会派出多支大学生实践队伍,到湖北恩施、四川乐山、湖南邵阳、云南临沧等地开展政务实习和志愿活动。

因为支教,董卜榕树立了“当选调生,到基层去”的职业理想,立志回馈那片广袤的土地。

董卜榕来自四川平昌的一个小山村。初二那年,一名研究生志愿者来到她的学校支教,担任物理老师。在那名志愿者的帮助下,一向不擅长物理的她,考出了98分的高分,对此董卜榕一直心存感恩。

后来,董卜榕成为华科大研支团的一员。在云南支教期间,她亲眼看到一名曾在试卷上潦草回答“我不会写”的“差等生”,到了学期末,不仅认真改完错题,还一笔一画地写下下一次考试的目标分数。董卜榕明白了,支教的意义就在于“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据统计,华科大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连续20年党员比例100%,超过90%的志愿者毕业后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一线、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就业。

“2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选派党员志愿者,突出管理、育人和质量3个重点,从严把好入口、培养和就业3个关口,逐渐形成了具有华科大特色的育人经验和成果。”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耀介绍。

2022年,经过团中央的综合评估,华科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实施规模由20人提高至60人,是目前全国高校研支团中规模较大的一个。

前不久,华科大新闻学院研究生、研支团云南分队志愿者李仪回到支教服务地,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和家长拍摄全家福,帮他们留住最美瞬间。

这个想法在李仪支教时就已萌生。

一次晚自习,李仪讲到“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游乐园,3人要付多少票钱”的计算题。讲台下的一个学生却伤心地哭起来,她说,自己已经很久都没见过爸爸妈妈了。

支教结束后,李仪协助负责学院的学生党务工作。在她的协调下,新闻学院的特色品牌团队“学生摄影工作室”,将志愿服务延伸到云南临沧蚂蚁堆中心完小,为当地居民拍摄全家福,开办摄影小课堂。

“3、2、1,笑一笑!”镜头里有云南的大山、天空,还有孩子们眼中澄澈的笑意。“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我的目光应该始终落在基层。未来,我要和我的队友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李仪说。

https://gy.youth.cn/gywz/202308/t20230831_14755746.htm

编辑:肖培 审编:AD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