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不应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接连发生多起引发全国关注的少年儿童恶性事件:湖南省邵东县3名学生因偷零食被发现而弑师,云南省镇雄县17岁少年在春节期间喝农药自杀,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湖南省隆回县13岁儿童砍杀七旬老人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接连发生多起引发全国关注的少年儿童恶性事件:湖南省邵东县3名学生因偷零食被发现而“弑师”,云南省镇雄县17岁少年在春节期间喝农药自杀,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湖南省隆回县13岁儿童砍杀七旬老人的事件再一次引发了媒体和网友关注,而这些孩子们的“留守”身份再次被置于舆论的中心。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留守儿童并不等同于问题儿童。上述恶性事件中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极端行为,留守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我们要看到,大部分留守儿童虽然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但在政府、学校、社区、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帮助下,依然能够保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留守”并不必然导致他们行为异常,甚至走上歧途。
在涉及儿童的恶性事件发生后,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心理特征,综合分析恶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不能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就急于给他们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仿佛“留守”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与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因其长期缺乏家庭生活的温暖,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问题的概率可能会高于非留守儿童,但不能就此把报道中反映的个别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等同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咬住“留守儿童”的身份不放,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还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同时,对于全国902万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也是不公平的,留守的生活已经让他们饱受亲情缺失之苦,我们不该让“留守”二字再承载过多的异样眼光与负面评价。
当然,媒体和网友对留守儿童的高度关注也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迫切性,这对于推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是好事。同时,这些极端个案虽然不能代表我国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但也确实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留守还是非留守,对于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都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