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思维开启“新公益时代”
本周,一场去阿拉善看树的公益直播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没有专业主播、没有脱口秀,只是8个普通人,前往阿拉善探望他们的的梭梭树苗。这让使用蚂蚁森林的用户,直观地了解到了自己环保的善举结下的善果。一
本周,一场“去阿拉善看树”的公益直播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没有专业主播、没有脱口秀,只是8个普通人,前往阿拉善探望“他们的”的梭梭树苗。这让使用蚂蚁森林的用户,直观地了解到了自己环保的善举结下的善果。
一个源于蚂蚁金服普通员工的小创意,最终成了超过2亿人参与的一项公益产品。来自互联网的技术力量和思维,开启了公益的新思路。
依托“互联网+公益”的思维,正在推动中国的新公益时代:从过去单纯的“捐钱公益”转向更深层次的“参与公益”。
一个名叫团圆的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通过阿里巴巴集团的志愿者团队开发,和国内众多互联网APP连接,将儿童失踪信息通过移动应用向周边群众推送,人们收到信息后,发现身边有孩子独处或和可疑人员在一起,就可以行动起来,或者提供宝贵线索,让孩子回家团圆。
2015年,我国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公羊会”发布了APP“平安云”。它结合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视频、语音等功能,用类似打车软件抢单的形式,让盲人可以实时获得线上志愿者的帮助。
蚂蚁金服于去年推出的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上线仅两个月的时间,通过支付宝表达器官捐献意愿的人数就接近10万人(93754人),超过过去两年登记人数总和。
本周组织“去阿拉善看树”的蚂蚁森林,通过权威环保机构数字建模,计算用户地铁出行、网上缴费相应的碳排放,让用户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小树苗。虚拟树长成后,蚂蚁金服和公益合作伙伴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截至2017年1月,蚂蚁森林的用户超过2亿人,累计种树111万棵。
通过互联网技术,公益活动能够最大规模地动员社会资源,激发每个人行动起来,通过互联网,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主动去满足和维护公共利益,解决或改善社会痛点问题,比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儿童权益、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等,让所有社会成员从中获益。
从用户角度分析,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在公益领域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作用。互联网将原本生活在“二次元”的年轻人团结了起来。目前,蚂蚁森林的用户里,“80后”、“90后”占绝大多数。在未来,人们的价值表达更加多元,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激发起年轻一代的公益心,他们是新生代的公益主力军。
从特质分析,“互联网+公益”带来的社会效应比设计者原先预计的还要效果明显。互联网因其特质,解决了传统公益模式中存在的信任痛点。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公益的过程变得透明合理,从而使得公众更为相信这一形式。两者形成了正向循环,这也是“互联网+公益”能够快速推进的原因。
在未来,随着区块链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完善,还将看到更多的公益创想依托互联网的平台而获得落实。将“小善”与“小善”结合,帮助人们举手之劳就完成公益行为,才是普通人公益的长久之道。